首页学历类考试电大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文学通论(2)》
(简答题)

鲁迅的《伤逝》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都描写了“出走”的女性,主题都是婚恋,但内涵并不相同。赏析子君与自流苏两个女性形象,说明两篇小说在内涵上的不同之处。

正确答案

子君是受到“五四”新思潮影响,要求个性解放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时代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大胆追求自由恋爱,勇敢地反抗封建道德和世俗偏见,毅然地冲出了家庭的束缚,在众目睽睽之下与涓生同居在一起。最后却因涓生得到的一张辞退信而断了生路,在强大的社会势力面前,无法逃脱失败的命运。因此,鲁迅创作《伤逝》的目的,不同于当时流行的同类题材小说,不是为了表现青年人为争取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而对封建婚姻观的反抗,也不是为了歌颂当时风行一时的“个性解放思想”,而是为了指出“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探讨受“个性解放思想”影响的一代“五四”反叛青年在冲出家庭的牢笼后如何才能走上“新的生路”。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版的“娜拉走后怎样”的故事,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白流苏虽然几经努力得到了众人虎视眈眈的猎物范柳原,成功地逃出了家庭,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削弱自己作品中常有的荒凉感。白流苏逃出了狼窝,又落人了虎口,而且,她得到的婚姻只是一座没有爱情的空城,而这座空城的获得也仅仅是因为战争的成全,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这种婚姻肯定靠不住。因此,张爱玲的“娜拉”故事是探究人性的故事,是为了探究永恒的男女关系,而与“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等社会问题关系不大。如果说鲁迅还相信有“新的生路”,那么,在张爱玲看来,女性从来就没有新生路。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填空题)

    在小说《伤逝》中,鲁迅不厌其烦地用了“()”一词达12次之多。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与鲁迅的《狂人日记》有相似之处的小说是()

    答案解析

  • (填空题)

    在小说《伤逝》中,()不厌其烦地用了“新的生路”一词达12次之多。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张爱玲的散文处女作是()

    答案解析

  • (填空题)

    子恺的童真散文,与()不同,与鲁迅的《朝花夕拾》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解析

  • (填空题)

    《()》是张爱玲开始作家生涯的第一篇小说。

    答案解析

  • (填空题)

    丰子恺的童真散文,与()不同,与鲁迅的《朝花夕拾》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解析

  • (填空题)

    张爱玲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

    答案解析

  • (填空题)

    著名翻译家()以“迅雨”的笔名发表了当时评论张爱玲的最重要的文章《论张爱玲的小说》。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