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招录类教师招聘教师招聘考试(专业基础知识)教师招聘考试(小学音乐)学科专业知识
(简答题)

案例: 教师在上音乐鉴赏课《丝竹相和》的过程中,不仅带来了一些乐器并且与学生一起仔细分析、讨论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的产生过程,以及历史上的一些著名的曲牌等;而且教师又分享了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一些区别等;继而让学生观看了《中花六板》《娱乐升平》片段,接着介绍了这两个乐曲的旋律特点和演奏的心得体会。在45分钟时间里学生只听了一遍老师演奏和演奏片段,下课铃就响了。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教学案例片段进行分析,并简述你的观点。

正确答案

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脱离音乐艺术属性和音乐文化内涵去探讨、了解乐器和产生过程和曲牌的问题,过分注重知识的讲解,音乐教学鉴赏内容成了点缀和陪衬。具体来说,该课表现为活动的展示和延伸占据音乐学习的时间过多,喧宾夺主,这就造成了学生在综合活动中没有使用音乐,学生的学习活动没有围绕音乐的要素,课堂活动因此也就没有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而是在非音乐内容方面给学生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基础教育中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其学科特征作为其存在的支撑点。音乐课必须以音乐为载体,音乐教学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以丰富的音乐艺术内容和音乐表现形式及相关的音乐文化作为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和主要过程。显然,教师在这节课中完全忽略了这些。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简答题)

    案例:新上岗的音乐教师张老师,在“音乐鉴赏”模块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如下教学环节:(1)上课之前安排学生预先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2)采用情境教学,引入新课;(3)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游戏环节;(4)教师对准备的课件做了精彩的解说。张老师的这节课名曰“寓教于乐”,然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却不积极活跃。你对张老师课堂环节的安排有何看法?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案例: 在音乐鉴赏课《音乐与人生》上,教师安排了“讨论音乐与人生的关系”的教学环节,前后左右的学生立刻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教师站在一旁若有所思,似乎在思考下一步的教学进行,又似乎在计算课堂上已过去的时间,然后随意地在各组间巡逻了一遍,既没有参与、指导学生如何合作探索,也没有调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流活动。不到两分钟,教师打断了学生的讨论,进入了下一步的教学,此时茫然、失望的神情留在了学生的脸上。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教学案例片段进行分析,并简述你的观点。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案例:在鉴赏课《独特的民族风》的教学中,教师针对课本歌曲采用总听、分段听、演唱歌曲旋律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听了一遍又一遍,但每遍都没有提出要学生去欣赏歌曲的内涵,感受其中的情感。结果重复演听了许多遍后.不仅学生对歌曲内容、内涵没有把握,而且大家均流露出厌倦之感。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教学案例片段进行分析,并简述你的观点。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案例: 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分析下面案例片段。 一节音乐鉴赏课上,教师正播放着作品时,一个学生不耐烦说道:“都什么年代了还听这个,难听死了,真没劲,都想睡觉了!老师从网上下载点流行音乐给我们听听吧。”一时间,同学们七嘴八舌,教室里乱哄哄的。“你们怎么这样……反正书上的曲子是一定要学的。”王老师激动得语无伦次。面对同学们的抱怨,王老师无奈之下只得让步,为了进行下去,这节课就在流行音乐中结束了。 要求: (1)对教学过程进行客观评价。 (2)对案例提出教学建议。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案例: 在《俄罗斯民族风情》的鉴赏课课堂上,教师根据《荒山之夜》这部交响音画所描绘的场景选用先听《聊斋》的片头音乐的方式,让学生谈感受,再分析音乐特点,以此类推到《荒山之夜》的开头音乐。教师提问:“音乐为什么会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感觉?”让学生带着疑问复听音乐。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教学案例片段进行分析,并简述你的观点。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案例:下面是某教师《红旗飘飘》一课教学活动安排的描述。 1.导入 教师用观看录像的形式引入新课。(4分钟) 2.教学步骤 (1)欣赏乐曲《红旗颂》的引子和观看油画《开国大典》,感受在小号声中我们革命先烈前仆 后继、浴血奋战才迎来的新中国的成立。(5分钟) (2)欣赏歌曲,情感积累。(5分钟) (3)演唱感受,情感共鸣。(20分钟) (4)欣赏国歌,观看战争时的图片,升华情感。(8分钟) 3.课堂小结(3分钟) 要求: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分析上述案例。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案例: 在一堂音乐歌唱课上,某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某高音歌唱家演唱的《我爱你,中国》。该老师引导:“请同学们感知、听辨歌曲演唱者的音色特点。”他给了学生三个选项:女低音、女中音、女高音。一位男同学选择了他认为正确的选项:女低音。教师有些恼火,示意他坐下。对他的回答既无肯定,也不否定,学生处于茫然中。教师在教学预设时显然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教学反馈,于是采取了不管不顾的方式,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把课上完了。 要求: (1)对案例提出自己的判断。 (2)对教学过程进行客观评价。 (3)对案例提出教学建议。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案例: 在高中鉴赏课《鼓乐铿锵》上,老师带着全班同学热情地用打击乐器表演《锦鸡出山》的选段。当表演到,老师看到后面几个所谓的“活跃分子”在挤眉弄眼地跟着节奏做动作,他们看到老师后停顿下来,吓得不敢吱声,老师看了看大家说:。他们几位同学的动作非常有意思,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全班一起唱,并加上动作,所有学生的表演都很起劲,那几个“活跃分子”自豪极了,自信和骄傲在他们脸上荡漾。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教学案例片段进行分析,并简述你的观点。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案例:在《醇厚的中原韵》的音乐公开课上,音乐教师非常投入地讲解《沂蒙山小调》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她充满感情地问:“这么美的沂蒙山,这么美的音乐,同学们喜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这时,学生中却突兀地想起一个不同的声音:“好土。”那是一个眼睛很大的男生说的,老师未予以关注,继续充满感情地说:“多好的音乐啊,同学都很喜欢,那我们再来听一遍。”这时那个男生在嘀咕着“一点也不好听”,但声音明显轻了,老师还是未予以关注,课堂继续保持着热闹的气氛,男生再也没有发表意见了。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教学案例片段进行分析,并简述你的观点。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