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历类考试大学宗教学
(简答题)

凡夫菩萨,要时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智者大师语)。又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又云:譬如二人各有亲眷,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为无方便力故,彼此俱没。此段岂不与劝发菩提心,志在利他,普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之旨大相径庭乎?若不度化众生,即是自了汉,而为焦芽败种如何则可?

正确答案

菩提心是上求下化,智悲双运,若不求智,但思救他,二俱不成。论语祖语,是恐人偏执一面,无补实际,救他须有种种方法,倘无方法,何能救他?譬如自是医生,方能救他之病,若非医生,遇见病苦,劝他求医,亦是悲心,并无不可。我辈学人,今日劝人皈依佛道,学佛念佛亦由是耳。上述各文只言具缚凡夫不能救人,并非不许劝人求救,此与菩提心有何径庭?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简答题)

    佛菩萨的圣号和我们凡夫的名字有什么差别?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发了菩提心以后,名字已经转变,可以称为菩萨,那一个人既是凡夫又是菩萨,这是否矛盾?请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如果我们凡夫也想获得文殊菩萨供养诸佛的无上功德,应该怎么样观想?这种供养与一般的供养有什么不同?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自古高僧或古佛再来,或菩萨示现,皆常以凡夫自居,绝无说我是菩萨者。听说永明大师,以古佛身乘愿出世,智者大师是弥陀化身,未知有何证明?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凡夫被业牵引流转,故有六道轮回,菩萨被悲心牵引流转,悲心所到处,就是菩萨所到之处,如悲心驱使你到地狱去度生,你就情不能自己的,非去地狱度生不可。否则,你将感到自心有所不安,菩萨有隔阴之迷,以何法保持来生再修行乎,抑或再变成凡夫,若然入六道轮回乎?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普门品中有段‘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此二位菩萨是他方世界菩萨来应化娑婆助教主弘法,当时以何种身应化在世,凡夫眼可能见否?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万法因缘生,佛菩萨度世亦不离此一原则,证之释尊弟子俱成阿罗汉而那位只会念扫帚一字之某尊者便知佛之缘行法力无边。今届末法,众生求度岂不难之又难?末法时期有无佛菩萨慈悲众生,另弘法门广度众生?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每次参加法会时,法师唱念消灾延寿、大智、大行、大悲、大愿等之洪名,可见佛菩萨也各有特殊悲世愍人之宏愿。至于当来下生,是不是赞他愿他应当再来下凡人世度众生?诚如斯言则吾们肉眼凡夫岂能悉其变身?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我们是凡夫,又不晓得自己过去生曾经种过什么因,那要怎么修?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