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历类考试大学财经
(简答题)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我国提出了一个“三平”理论。试以现在习用的理论概念,对“三平”追求的目标和三种平衡的具体要求及意义加以诠释。

正确答案

(1)市场总供需均衡是“三平”理论追求的目标。
“三平”,是指在安排经济发展计划时,必须保证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和物资供求平衡。
(2)财政收支平衡的含义是:
①财政收支平衡,则不会引出过多的货币供给;
②财政的结余,作为信贷资金来源,有利于减轻扩大信贷并从而扩大货币供给的压力。至于如何保障坚持财政收支平衡要求的实现,核心的问题是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或者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处理好了,财政收支就容易做到平衡。
信贷收支平衡的实质应被理解为理论意义上的货币供求平衡。在“三平”理论中信贷收支平衡被认定为起“综合反映”的作用,货币供求的对比状况正是对经济生活的一种综合反映。
物资供求平衡在“三平”中被论断为“基础”。所谓物资供求平衡,是指当时被称为市场的平衡——消费品和部分农业生产资料的供需平衡。今天看来,理论上既应包括作为商品的消费资料的供求平衡,也应包括当时不被看作商品的生产资料的供求平衡。物资的供应主要是由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等部门的生产状况决定的;物资的需求则是由一定时期的现实购买力所体现。所以,物资供求平衡也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3)“三平”理论所要论证的是“平衡”,亦即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被看作为实现国民经济正常运转的理想条件。这无疑是正确的。应该说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以这种理论为指导的宏观决策确实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目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变化,该理论也表现出不足之处,需进一步完善。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多选题)

    我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的“三平”理论是指在安排经济发展计划时,必须保证()。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经济成长阶段论。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资产组合理论是由()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的。

    答案解析

  • (多选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同()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市场细分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提出。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市场细分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市场营销学家()提出的。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市场细分的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市场营销学家()提出的。

    答案解析

  • (判断题)

    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泰勒提出了影响深广的“文化概念”。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20世纪50年代初USP理论的提出者是()。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