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历类考试电大国家开放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专题》
(简答题)

《台北人》是如何表现白先勇的故园离愁的?

正确答案

在《台北人》中,城市空间的对立不仅作为一种叙述策略,而且作为一种深层结构模式凝结着白先勇的故园离愁。
首先,是城市形态空间的广大与狭小的对立。尽管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尽管台湾人也是炎黄的子孙,但无可置疑,当几百万大陆人漂泊至台湾时,从一开始,他们就被土生土长的台湾人视为外来的闯入者。因而,《台北人》中的吴钦磊等漂泊者由祖国大陆迁往台湾时,一开始就充满着失落和无奈。狭小、封闭的生存空间,陌生、有限的孤岛环境,对这些习惯于广大、辽阔的大陆环境的漂泊者的刺激是致命的,他们的苦恼、不满、抑郁,常常直接源于他们对这种空间的无与伦比的敏感。与上海、南京等“到处的繁华”的街道相比,台北的“巷子里灰蒙蒙的一片,一个人影也没有,四周沉静”(《冬夜》)。与上海、南京等地“华美”“气派”的酒店、餐厅相比,台北的“饭里有砂子,菜里又有苍蝇”的餐厅是简陋、寒酸的(《花桥荣记》)。与上海、南京等地宽敞、大气的剧院和舞厅相比,台北的剧院和舞厅是狭窄、土气的,以至于在金兆丽看来,上海“百乐门里那间厕所”也要比台北“夜巴黎的舞池还宽敞些呢”(《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城市外在空间结构的狭小、逼仄,直接影响了生活在其中的吴钦磊们对它的认同感。于是,向过去广大的城市外部空间的回望,就成为《台北人》中频繁使用的结构模式与习惯姿态。借助于这种回望,《台北人》中的主人公们往往可以暂时超越令人窒息的狭小、逼仄的台北现实空间,而重回令人愉快的梦幻中的祖国大陆空间。对广大而又开阔的生存空间的渴求,是人的本性。如果说内部空间可以满足人追求归属、安全的需要,那么,外部空间就可以满足人追求自由的需要。吴钦磊、朴公、钱夫人等之所以对祖国大陆城市空间念念不忘,就在于在这种空间中,他们的生命意志获得过最大的张扬,他们自身的本质力量获得过最充分的肯定。而与之相比,自从进入到台湾这个狭小的空间之后,他们大多数人都只能过上一种蜗居生活,曾经叱咤风云的刘行奇出了家(《国葬》),曾经名动一时的钱人成为深居简出的落伍者(《游园惊梦》)。久而久之,他们便都在这种狭小的封闭环境中产生了一种幽闭恐惧症,生命活力日趋减弱,生命意志也日趋消沉。他们在焦虑和痛苦中,不得不选择精神上的逃离,因为只有在对现实空间的逃离中,《台北人》中的漂泊者才能在想象中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实现自己对更为博大的祖国大陆空间的亲近。
其次,是城市经济的富裕与贫穷的对立。在《台北人》中,对祖国大陆空间的认同,既通过空间形态的对比,也常常通过空间的经济化性质的对比得以体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南京等大陆城市,新兴的工商企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为钱夫人、李长官、尹雪艳等的生活享乐提供了诸多方便。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经济,尚未脱离农业经济的樊篱,贫穷造成了主人公们生活的相对窘困。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多选题)

    白先勇《台北人》中的主要作品有()等。

    答案解析

  • (填空题)

    在当代台湾小说中,白先勇的《台北人》、《纽约客》、钟肇政的《台湾人三部曲》、陈映真的《将军族》、()的《杀夫》等被视为经典性作品。

    答案解析

  • (多选题)

    白先勇的主要作品有()等。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展现了“台湾各阶层同胞的‘乡愁’以及‘无根的一代’、‘流浪的中国人’的飘泊之苦和失根之痛”的《台北人》的作者是()。

    答案解析

  • (填空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现代主义小说主要有聂华苓的《失去的金铃子》、於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白先勇的《纽约客》、()的《尹县长》、王文兴的《家变》等。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从《台北人》对季节类型的选择上看,作家尤其偏爱的是对冬天与秋天的描写。请简要说明其原因。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茶馆》既没有一以贯之的矛盾冲突,也没有首尾相连的完整故事,它是如何表现“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的?试结合王利发、常四爷和秦仲义这三个贯穿始终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加以说明。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潦倒的钱夫人去台北参加窦夫人的盛宴华筵。宴终席散,昔日的风云人物只能站在窦夫人的院子中可怜兮兮地等着窦夫人的小轿车折返回来送自己。这个内容出自小说()。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茶馆》既没有一以贯之的矛盾冲突,也没有首尾相连的完整故事,它是如何通过三幕相对独立的戏表现“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的?试结合作品主人公王利发的形象塑造加以说明。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