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格考试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
(简答题)

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为《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制定的教学目标,阅读并回答问题。《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体知识"词":2.识记两大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及代表词人:3.了解苏轼生平及词作。过程与方法:1.采用诵读法让学生熟悉课文:2.通过让学生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来初步掌握词作的大意:3.学生分组讨论词作的艺术手法,从而进一步掌握词的特色;4.鉴赏名句,使学生在经典句中学会领悟其意境,加深对全词的把握;5.拓展延伸,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在其他词作中较好地领悟其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词中浓郁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2.认识苏轼在本词中流露的情感有其个人和社会等多种因素。 问题:请认真阅读这则教学目标,然后进行评析。

正确答案

"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我们应该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全面理解三维目标,绝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人为地、机械地预设三个维度的不同目标。上述《赤壁怀古》的教学目标违背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原则,"词"的文体知识、"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知识、苏轼生平及词作固然属于语文基础知识,但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也必须有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且也不能脱离情感、态度、价值观。而通过诵读熟悉课文与概括词的内容来达成掌握词作大意、掌握词的艺术特色、品析鉴赏名句、领悟词的意境和举一反三领悟其他作品的意境这几项教学目标,固然要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但仅界定为"过程与方法"维度的教学目标,似乎有失偏颇。案例中设置的几项目标中,都属于"知识与能力"的范畴;对词意的理解、对意境的把握、对诗词的鉴赏活动也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词的感情,理解作者情感产生的个人和社会因素也绝不可能是单纯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如果没有《赤壁怀古》的具体词句作为载体,读不懂这首词的内容,不知道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那么这两项教学目标是不能达成的。而结合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来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也正是学习方法的问题。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单选题)

    下面是一位教师教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实录(片段)的开篇介绍,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师:本文的作者是谁?生:施耐庵。师:本文节选自哪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生:《水浒传》。师:中国四大名著中的另外三部是什么?作者分别是谁?生:《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三国演义》罗贯中。对此教学实录片段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为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为说明文《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设计的四个版块的教学内容,阅读并回答下面的问题。第一步:语言的感受活动。活动内容: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哪些特征。第二步:语言梳理活动。活动内容: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关于"中国建筑"哪些方面的知识。第三步:语言提炼活动。活动内容:轻声读课文,圈划出各段的主句。学生写"课文浓缩文"。第四步:语言欣赏活动。活动内容:默读课文,用"术语点评"的方式赏析"研讨与练习"第三小题。请认真阅读这位教师设置的教学内容,并运用相关理论进行评析。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在文言文总结课上,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古今异义词”的用法,下面是一位学生整理的笔记,其中不正确的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在讲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教师提到,苏轼虽开一代豪放词风。但其豪放词并不多,其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下面属于苏轼豪放词的一项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在讲授《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中“惠”字的用法时,教师让学生在课下整理通假字的笔记。下面是一位学生整理的内容,其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以下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时,设定的教学目标,阅读并回答问题。教学目标:①了解本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了解本诗铺叙细节,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学会通过诵读去体会把握诗中情感的方法。②揣摩诗歌语言,培养诗歌鉴赏能力:反复诵读,体会回环、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这则教学目标违背了教学设计的什么原则?()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荆轲刺秦王》一课的作业练习,阅读并回答问题。一、熟读课文,理出故事梗概,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荆轲的性格的。二、背诵易水诀别一段,并说说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三、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2)持千金之资币物四、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是感人的;有人认为荆轲用行刺手段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这种举动不足取。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谈谈你的看法。以下对其设计意图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下面关于高中语文教学指导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下面有关高中语文课程评价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