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历类考试电大国家开放大学《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简答题)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运用“理解”? 

正确答案

1)在生活世界中理解。我们提出的与生活同构,实际上就是要冲破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的限制,把工具理性、对象性思维方式以及逻辑等暂时“悬置”起来,进入逻辑的生活世界,达到对这个世界的“直观”。世界之所以向人显现意义,生活之所以能实现意义,正是因为人与世界建立了生活性关系。言语世界不是分析的、实证的、数理语言可以描述的世界,它是本源的、直观的。人的生活本身就是对世界意义的领悟和建构,也就是说,意义是从生活,从世界中“体会”理解出来的,理解表达的是我们与世界观交互作用的关系。
2)在对话中理解。理解就是一种对话的形式。语文学科思维则具有“双主体性”,它探讨的文本,是主体的一种表达,它进入交流,面向另一个主体,另一个主体也面向作为主体的它。进入对话的语境,它需要的是“理解”理解是人与人的对话,主体与主体、意识与意识的交锋,“我”与“你”的相互讨论与了解。在对话与交锋中,两个主体,互揭短长,去芜存精,共同发现,揭示真理因素。
3)在争鸣中理解。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把一种意识视为永恒真理,并要强制他人接受,顶礼膜拜,这实际上必然导致漠视他人意识,排斥他人的独立意识与思想的存在,而把自己的意识当成一种超人思想,转而变为独白、单语世界。意识实际上是多样的,它们相互交织,各自独立,又具充分权利,自有价值,相互平等,在交往与对话中互为存在。意识能在交往、对话的关系中,互相启发,并为补充。
4)在理解中“构建”理解图式。理解的过程就是接受心理图式的应用和建构过程。所以我们在理解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主体心理图式的建构。理解是把新的经验纳入已有的认识结构而产生的,它是原有“结构”的应用,也是新的“结构”的建立。所谓理解就是在各部分之间、在文本与个人的经验之间积极构造意义的过程。在言语活动中接受图式的“建构”其实就是语感图式的建构,这种建构永远是语文理解能力的核心,也是语文素质构造中的一项主体工程。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简答题)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还原语境”的策略。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扮演“教育促进者”的角色? 

    答案解析

  • (填空题)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是:()、()和()。

    答案解析

  • (判断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有着双重身份:他既是“教练”又当“裁判”。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解析

  • (填空题)

    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主要的联想类型包括()、()和()。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语文教师的职能有哪些?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语文教师的职能有哪些?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