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格考试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
(简答题)

为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为说明文《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设计的四个版块的教学内容,阅读并回答下面的问题。第一步:语言的感受活动。活动内容: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哪些特征。第二步:语言梳理活动。活动内容: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关于"中国建筑"哪些方面的知识。第三步:语言提炼活动。活动内容:轻声读课文,圈划出各段的主句。学生写"课文浓缩文"。第四步:语言欣赏活动。活动内容:默读课文,用"术语点评"的方式赏析"研讨与练习"第三小题。请认真阅读这位教师设置的教学内容,并运用相关理论进行评析。

正确答案

说明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除了必须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考虑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个性特点、知能储备等这些基础性、前提性的因素外,还应该基于文本以及课文在教材中的作用予以考虑。《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自然科学类说明文,介绍的是关于中国建筑特征的知识。文章按照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总体特征(包括个体建筑特征和群体建筑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的逻辑理路行文的。这是文本作为自然科学类说明文的体裁特性的规定性,体现着科学思维的严谨性、严密性。本文语言形象,多处使用打比方的手法,说明事理形象且富有趣味。
其次是文章在说明事理时大量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使读者对"中国建筑的特征"感受更为明确。在《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内容设计中,这位教师安排了四次"读读说说",根据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不仅"读"得各有不同,而且"读"也是与所配合的"动作"相称的,如第二步中就安排了"快速浏览",这与概括文章介绍了哪些关于"中国建筑的特征"知识的教学要求是一致的、切合的。方法需要与文本相契合,与内容安排相适应,这里不仅看到了"读"与"说"的配合,还有"读"与"写"的配合,如教学环节的第三、四步。在教学的四个环节上,前三个是指向全篇的,第四个指向教师认为的比较能够体现文本特点的。这样的安排比较符合高中生阅读的一般规律,即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这样,即使学生课前没有读过课文,有了前三个环节的三次穿行于文本之中,学生也能较好地理解文本、把握文本了。而这三次穿行文本的要求各不相同,体现了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定点"突破一段,"精析一段",学生对文本的语言特色就能较好领悟,赏析的要求才能落到实处,语言才有可能实现内化。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单选题)

    下面是一位教师教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实录(片段)的开篇介绍,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师:本文的作者是谁?生:施耐庵。师:本文节选自哪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生:《水浒传》。师:中国四大名著中的另外三部是什么?作者分别是谁?生:《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三国演义》罗贯中。对此教学实录片段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下面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为说明文《生物入侵者》一课设计的四个板块的教学内容,阅读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第一步:语言的感受活动。活动内容: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什么是"生物入侵者",本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生物入侵者"。 第二步:语言梳理活动。活动内容: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关于"生物入侵者"哪些方面的知识。 第三步:语言提炼活动。活动内容:轻声读课文,圈划出各段的主句。学生写"课文浓缩文"。 第四步:语言欣赏活动。活动内容:默读课文第7小节,用"术语点评"的方式写几句赏析性的文字。请认真阅读这位教师设置的教学内容,并运用相关理论进行评析。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在文言文总结课上,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古今异义词”的用法,下面是一位学生整理的笔记,其中不正确的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新婚离别→思念丈夫→缝制寒衣→哭倒长城→见丈夫→撞死山石以上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为《孟姜女》设计的一则板书,这是一则什么类型的板书?()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王老师是一位青年教师,工作热情非常高,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经常要求学生不要讲脏话,不要乱扔废纸……而这位教师讲课情急时,常常“笨猪”“死脑子”不绝于耳;吸烟后,随手将烟蒂抛在课桌下面……这样教育后的班级会怎样呢?虽然王老师没少用嘴皮子,没少用各种惩罚手段,但是班上说脏话、粗话,乱扔纸屑杂物的现象仍随处可见。这个案例中教师教育的失败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为《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制定的教学目标,阅读并回答问题。《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体知识"词":2.识记两大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及代表词人:3.了解苏轼生平及词作。过程与方法:1.采用诵读法让学生熟悉课文:2.通过让学生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来初步掌握词作的大意:3.学生分组讨论词作的艺术手法,从而进一步掌握词的特色;4.鉴赏名句,使学生在经典句中学会领悟其意境,加深对全词的把握;5.拓展延伸,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在其他词作中较好地领悟其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词中浓郁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2.认识苏轼在本词中流露的情感有其个人和社会等多种因素。 问题:请认真阅读这则教学目标,然后进行评析。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在讲授《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中“惠”字的用法时,教师让学生在课下整理通假字的笔记。下面是一位学生整理的内容,其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以下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时,设定的教学目标,阅读并回答问题。教学目标:①了解本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了解本诗铺叙细节,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学会通过诵读去体会把握诗中情感的方法。②揣摩诗歌语言,培养诗歌鉴赏能力:反复诵读,体会回环、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这则教学目标违背了教学设计的什么原则?()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荆轲刺秦王》一课的作业练习,阅读并回答问题。一、熟读课文,理出故事梗概,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荆轲的性格的。二、背诵易水诀别一段,并说说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三、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2)持千金之资币物四、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是感人的;有人认为荆轲用行刺手段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这种举动不足取。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谈谈你的看法。以下对其设计意图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