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历类考试大学历史学
(简答题)

试比较分析晏阳初、梁漱溟乡村教育实验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正确答案

作为一个教育救国论者,晏阳初关于“四大教育”“三大方式”的主张存在着严重缺陷,他所提出的中国农村四大基本问题,只是看到了社会现象的表层,而没能认识“帝国主义之侵略与封建残余的剥削,才是造成‘愚、穷、弱、私’的原因”。否认了旧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源是阶段压迫和剥削,反而把由于阶段压迫所造成的愚、穷、弱、私等社会现象作为问题根源。因而晏阳初在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所采取的办法就是改良主义的,其理论不能解决旧中国农村的根本问题,达到复兴农村,拯救国家的根本目的。乡村建设作为一种社会改革运动,实际上是一个不彻底的资本主义运动,其结果是以失败而告终的。但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理论毕竟有其可取之处:首先,晏阳初是一位爱国的教育改革家,他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理论颇有中国特色。其次,虽然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并没有也不可以有使实验区的农民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命运,但确实也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实惠。在当时对于实验区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农业人才的培养,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和推广,农村合作事业以及其他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再次,“四大教育”“大三方式”打破了狭隘的教育观念,把乡村教育视为是与乡村经济、文化、卫生、道德等方面共同进行,学校、家庭、社会相互促进的系统工程,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种创新。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和乡村教育思想,本质上是一种中国知识分子通过履行中国农村来改良中国社会的理想,是在探索拯救中国的“第三条道路”。他力图在伦理本位基础上重建中国社会的新秩序,提出“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假说,无视中国社会当时客观存在的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土地革命持反对态度,其问题和错误不言而喻。正如梁漱溟自己后来所认识的: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我们是走上了一个站在政府一边来改造农民,而不是站在农民一边来改造政府的道路”。因此乡村建设是一场不成功的实践。但是,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对后人也有一定的启示:他认识到中国的问题是农村的问题,并立足于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社会的改造,是有识之见;认为中国的教育应到农村去办,并对中国农民的悲惨生存状况深怀悲悯之心,身体力行地从城市来到农村,践行知识阶层与民众结合的愿望,发扬了“五四”以来的优良传统,精神可嘉;而且,通过自己的艰苦工作,也确实将现代科学思想和方法带入了落后的农村,对农村教育的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良、农村社会风俗的改善,作出了贡献。虽不足以改变中国农村面貌,却也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留下了值得记取的一页。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单选题)

    1931年,梁漱溟到()开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研究乡村建设问题,培养乡村建设人员。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简述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简述晏阳初的“定县实验”。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民国时期,提出划区实验与发展乡村教育的是黄炎培及其主持的()。

    答案解析

  • (多选题)

    晏阳初提出的“四大教育”是()。

    答案解析

  • (填空题)

    20世纪30年代,()主持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在河北定县进行乡村教育实验,他对于县范围内如何具体实施乡村教育,总结了一套成功的经验,即所谓“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的“乡村建设”实验,强调农村社会注重亲情和伦理的特点,并根据这一特点开展农村教育。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晏阳初针对农村“愚、穷、弱、私”的根本问题提出的“四大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解析

  • (多选题)

    晏阳初认为中国普遍存在四大社会病,即“愚、贫、弱、私”,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进行()教育。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